close

利用“三步法”來處理負面情緒

 

上篇說到了解負面情緒的重要性,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它呢?

為了方便,我把負面情緒的應對方法總結成了“三步法”,分別是:

 

識別—不加批判地接納和表達情緒;

理解—分析情緒背後的需求與信念;

超越—利用情緒實現自我糾錯與成長。

 

 01 識別

不加批判地接納和表達情緒

 

IMG_20181111_221249_545.jpg

 

第一步識別情緒。

情緒的識別應該包含兩個層次覺察與表達。

 

覺察指的是能夠意識到自己有情緒,這其實就是我之前一直提到的自我覺察力。

 

關於情緒覺察,有一點非常重要,那就是在覺察到自己有情緒時,千萬不要對它進行批判。

 

比如說,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在生氣,那就告訴自己“我在生氣”,但不要對生氣這件事情進行任何主觀上的評判,不要覺得自己不應該生氣。

 

生氣了就是生氣了,沒有什麼好與壞,也沒有什麼應該與不應該,它就是一個已經存在的事實。

 

這一點之所以很重要,是因為接受情緒,是表達和理解情緒的前提。

 

如果我們不接受自己的情緒,覺得自己不應該有這種情緒,那麼就會對它產生抗拒心理,不願意面對它或者會想要壓抑它,如果不面對,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情緒背後的東西,更談不上利用情緒來為自己服務了。

 

覺察到了情緒之後,我們還需要將情緒通過感受的形式表達出來。

 

表達情緒聽著很容易,但實際上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。

 

這是因為產生情緒的大腦區域是新皮層下面的邊緣系統,這個區域是沒有語言功能的,我們的語言功能區域在大腦新皮層。

 

另外,人的情感系統很複雜又很豐富,我們所感受到的情緒,往往是多種基本情緒混合在一起的產物,這毫無疑問又增加了表達的難度。

 

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,我們能夠感受到內在情感,卻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出來。

 

從這個角度來說,表達情緒的過程,其實就是把情緒從潛意識層面帶到意識層面的過程,它需要我們去仔細體會和感受這種情緒,然後將它與合適的詞彙進行匹配。

 

關於情緒的表達,還有一點需要注意,那就是我們要學會區分感受和看法。

感受是對內心情感的一種如實描述,而看法則往往帶有某種結論性或者評判色彩。

 

舉個例子來說,“我彈琴彈得不好”就是屬於看法而非感受,它是對自己的一種否定式的評價。而“我感到沮喪”、“我感到煩躁”就屬於感受,是對此時內心感受的描述。

 

再比如,“你總是不關心我”也是屬於看法而不是感受,它是對他人的一種抱怨式的結論,“我感覺很傷心”,“我感到有些孤獨”則是感受。

 

事實上,表達本身就能讓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,因為情感的表達需要啟動大腦新皮層,這是理性所在的區域。

 

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把情緒說出來之後,會有種輕鬆的感覺,內心也會舒服很多。

 

相反,看法往往本身就帶著某種負面情緒,它不但不會讓情緒得到緩解,反而會強化這種負面情緒。

 

所以,我們在表達的時候,一定要儘量避免那些負面的結論性語言。

 

 

02 理解

理解情緒背後的需求與信念

 

如果情緒是因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而引起的,那麼只要把情緒表達出來,它通常很快就會消失。

 

但如果某種情緒反復出現,或者持續時間很長,比如我們總是感覺很焦慮,這個時候我們就得明白,這意味著我們內心有某種重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,我們需要透過情緒去思考和理解它背後的需求信號。

 

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,那就是我們經常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
 

原因很簡單,因為我們內在需求都是以情緒的形式出現,然而問題是,情緒是非語言的,為了準確地理解它,我們需要先將情緒“翻譯”成語言,這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情緒表達,然後再通過不斷問自己為什麼,來深入探索情緒產生的原因,以及這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需求。

 

說實話,理解情緒背後的需求要遠比為表達情緒困難,因為存在著太多可能的原因,不過,如果我們能對人的基本需求,以及需求與情緒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認知,那麼這個理解的過程就會簡單許多。

 

 

mmexport1542686336968.jpg

 

關於人的基本需求,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說給出了一個不錯的歸納總結,所以,接下來我們以馬斯洛的理論為框架,簡單分析一下人的需求和情緒之間的關係。

 

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從高到低分為五個層次,分別是:

自我實現

自尊的需求

愛和歸屬感的需求

安全需求

生理需求

 

一般來說,需求層次越低,與之相關的情緒便越容易理解。

 

比如說,人最底層的需求是生理需求,當身體發出食物、水或者睡眠等需求信號時,大腦立馬就能明白自己需要什麼,完全不需要思考的參與。

 

再比如,安全需求也是屬於底層需求,當安全受到威脅時,我們就會出現恐懼、害怕或者憤怒等情緒,這些情緒也不需要理性的進一步解讀。

隨著需求層次的提高,與之相關的情緒和情感開始變得越來越複雜,解讀也變得越來越困難。

 

安全需求往上就是對愛和歸屬感的需求,這當中又包含了對親密關係、信任、被群體接納,以及被他人關心等等的需求。這些需求使得我們特別害怕失去愛,害怕被拋棄,也特別害怕被孤立,或者被背叛。

 

雖說每個人都有對愛和歸屬感的需求,但它們的情緒表達方式可能千差萬別。

 

比如,有一種恨叫做因愛生恨,這表面上是一種仇恨,但背後卻是對愛的渴望。

 

又如,當另一半對自己變得很冷漠時,我們會感到傷心、憤怒,甚至還會有些焦慮,這背後體現的同樣是對愛的需求。

 

當這些情緒出現時,我們通常並不理解它其實代表的是一種對愛的渴望,而是會選擇直接發洩,或者採取一些極端的行為,這些行為不僅無法讓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,往往還會讓關係變得更糟糕。

 

愛和歸屬感需求之上是對自尊的需求,它本質上是對地位和認可的需求。

 

自尊包括兩方面:

 

一方面是自我認可,這是一種因為自身能力、品格、或者成就而產生的自我良好的感覺;

 

另一方面是他人和社會的認可,這意味著被接納,被尊重,被公平對待。

此外,社會經濟地位也是社會認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,所以很多時候,我們想擁有更多的錢,更好的車和更大的房子,並不是為了滿足生存和安全的需求,更多是為了滿足自尊的需求。

 

自我認可與社會認可存在著一定的關係,一般擁有很強能力或者一定成就的人,也會同時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,而他人和社會的認可反過來又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我認可。

 

相比而言,與自尊需求相關的情感就更複雜了。

 

比如,當他人指責或者批評我們的時候,我們會本能地產生憤怒情緒,和一種想要反擊的衝動,這實際上就是因為我們的自尊受到了威脅,情緒背後代表的是對自尊的需求。

 

再比如,當我們拿自己和他人比較,發現自己什麼都不如人,即沒有什麼一技之長,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成就時,就會產生自卑和焦慮情緒。

當我們想要進行自我改變,卻一直原地踏步時,就會變得失望、焦慮、消極、甚至還會開始自我憎恨,這些情緒無一例外,都是因為自尊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。

 

最後一種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,它實際上是一種對自我卓越和自我精進的追求。

 

這個層次的需求,往往需要建立在足夠的自我認可的基礎上,因為如果一個人還處在自尊沒有得到滿足的階段,那麼他可能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對他人和社會認可的追求上。

 

到達了自我實現這個需求層次的人,一般都擁有有足夠的能力和自信,也不缺乏他人的認可,這個時候,他們做一件事情就不再是為了得到外在認可,而是為了追求卓越。

 

正是因為有這個層次的需求,那些足夠優秀和成功的人,才會依然那麼努力,他們前行的動力不是為了獲得認可,而是為了自我實現。

 

當然,這僅僅是一些非常簡單和粗糙的分析,人類的情感和需求遠比這複雜,但起碼這能讓我們看到情緒和需求之間的關係,也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——需求的角度,去看待自己的各種情緒。

 

可以毫不誇張的說,理解情緒,就是理解自我的開始。

 

不過,僅僅是理解了自己的內在需求還不夠,我們還需要繼續深入挖掘。挖掘什麼呢?挖掘我們潛意識中關於這個需求應該如何被滿足的信念。

 

舉個例子,一個女生在情人節當天沒有收到男朋友的玫瑰花,於是她特別生氣和傷心,為什麼會生氣和傷心呢?

 

原因很簡單,她認為情人節送玫瑰花是愛的體現,男朋友沒有送花就說明他不夠愛她,所以,她憤怒和傷心的背後其實是對愛的需求,她需要知道男朋友很愛她。

 

這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,問題在於她認為這種愛,必須要用情人節送花這種方式來表達。

 

由此可見,真正讓她生氣和傷心的其實不是男朋友的行為,而是她的信念。

事實上,滿足被愛的需求有很多種方式,送玫瑰花可能不是她男朋友表達愛的方式,他的愛也許體現在一些生活細節上。

 

比如,他會關心她每天有沒有按時吃飯,吃得好不好,會在她生病的時候請假陪伴照顧她,會鼓勵她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等等。

如果她能夠看得到和珍惜這些細節,那麼就不會因為男朋友情人節沒有送花,而覺得他不愛自己。

 

如果我們對自己情緒的理解能夠深入到這個層次,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頭腦中,存在著各種各樣關於需求應該如何得到滿足的信念。

 

這些信念通常以“必須XXX”的形式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,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,只有通過這種深入探索的方式才能讓它們最終浮現出來,然後對它進行審視。

 

 03 超越

利用情緒實現自我糾錯與成長

 

mmexport1542686342012.jpg

 

把這些內在需求和信念挖掘出來之後,我們就可以進入第三步——超越情緒,也就是利用情緒來實現自我成長。

 

這裡的自我成長包括兩部分:

第一部分是對不合理的、非理性的信念進行糾正;

第二部分則是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,並採取行動,以此滿足內在需求。

 

我們首先來理解一下什麼叫做不合理的信念。

不合理的信念通常有幾個特徵:

 

第一,它所涉及的結果和目標是我們沒有辦法直接掌控的。

什麼樣的結果是不可控的呢?

 

比如說,如果這個信念是關於他人必須怎樣,或者外在世界必須怎麼樣,那麼這種信念就是不合理的,是非理性的。

 

像上面提到,情人節男朋友必須送花那個例子,這個信念所涉及的結果就是我們自己無法直接控制的,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和決定他人的行為,過於執著于這種信念,那麼就只能自己痛苦。

 

第二,它是一些不現實的想法,超出我們現有的能力範圍。

比如有些人經常過於高估自己能力,給自己設定了太多目標,安排了太多工,並且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自己,才有可能成功。

 

這種信念只會讓人長期處於焦慮中,並且筋疲力盡。不合理的信念可以說是焦慮的罪魁禍首,因為當我們想要某個結果,卻無法通過自己的行動達到時就會焦慮。

 

很多時候,當我們刪去這些不合理的、不好的信念之後,在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的時候,就不會再因此出現不好的情緒了,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成長。

但是,有時候我們內心的確存在著某些未被滿足的需求,刪除和糾正信念並不代表需求就得到了滿足。

 

比如說,當我們因為成長焦慮而給自己設定很多目標,安排很多工時,這背後其實是對自尊的需求,我們對此時的自己並不滿意,我們想要自己變得更好,這個需求本質上是好的,是需要得到滿足的。

 

這個時候,我們就應該給自己換一個更加合理的目標—合理的關鍵在於,目標是可能實現的,而且目標的實現是自己可以掌控的—然後,再以這個目標為基礎,制定有效的計畫,並開始行動。

 

說到這裡,大家應該能夠很好的理解“情緒,其實是你最好的成長導師”這句話的意思了。

 

情緒本身其實帶著豐富的資訊,如果真的能夠讀懂這些資訊,我們就能透過它看到自己內心那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,以及自己頭腦中各種各樣不合理的信念,並以此為基礎,來實現自我成長與突破。

 

這種能力實際上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情緒智力(或者也叫做情商)。

 

不過,這只是情緒智力的一部分,屬於對內的內省智力。除此之外,情緒智力還包括另一個重要能力,那就是對外的人際智力。

 

它的作用在於識別和理解他人情緒,然後以此為基礎,通過溝通來影響自身和他人的態度、行為或者決定,以滿足彼此的需求,實現共贏,並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
arrow
arrow

    Serena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